4月22日世界地球日, 中国银联携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,联合环保艺术家以垃圾为创作材料,在长江尾的上海,创作和展出了三幅巨型公共艺术作品:《垃圾河川》。
一场源头源尾的“垃圾觉醒”
三江源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,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;然而,这片影响数亿人生活的重要水源却承受着垃圾问题的侵扰。
过去两年,中国银联发起了【低头捡星光】公益行动,初步唤醒了大众对三江源生态问题的关注;2025年是守护三江源行动的第三年,这一次,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被更多城市里的人看见。
如何让源头的污染被源尾的人感知到?
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,三江源地区年均清运垃圾量高达3000多吨,而河流沿线仅450公里路段就曾清理出超12万件塑料垃圾,其中97%源于慕名而来的游客丢弃。数以万计的垃圾漂向下游,直接污染了整片水源。
当三条“生命之河”,变成了“垃圾之河”,我们决定做点什么。
一个“垃圾重生”的艺术行动
这一次,我们邀请艺术家和志愿者前往三江源腹地,沿着河流一路捡拾垃圾,并以这些回收的垃圾为材料,编织了三幅特别的“垃圾画作”。
三幅画作的原型,取自社交媒体上高辨识度的三江源水系摄影。其中红色代表长江,黄色代表黄河,蓝色代表澜沧江。
此刻,难以感知的污染问题被直观呈现,滋养生命的水系变成了一条条“垃圾河流”。
曾经只存在于数据报告里的污染问题,第一次被以直观又震撼的方式呈现在公众眼前。
我们希望,这不只是一场艺术展览,而是一场用“污染物”反思污染的社会行动。
「长江」
「黄河」
「澜沧江」
我们希望,生活在三江源下游的人们也能感受到:三江源的壮美,不该被垃圾取代;江河的颜色,也不该沾染污秽的色彩。
这张托起数十亿人生存的河流值得被用心呵护,因为我们随手遗弃的垃圾,最终也会溯游而下,流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。
一次“捡拾垃圾”的环保接力
《垃圾河川》一经展出,就吸引了大量观展的人,最终全网总曝光2.6亿,社交媒体互动量300万,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达2918万;同时,这三幅公共艺术装置还吸引了5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,有效提升了三江源污染问题在全社会的关注度。
最终,我们筹集到了8.2万人的捐助,实现了源头源尾善意的流转。
未来,我们希望有更多人,和我们一起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。少扔一件垃圾,多捡起一片塑料;去三江源旅游的时候,能意识到自己随手丢弃的垃圾会给三江源带去的影响。
这些微小的举动,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,但我们始终相信——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举动,也能慢慢带来改变。
守护三江源的壮丽、纯净和生机,就是在守护我们自己。